开云体育在线登录您的位置:網站首頁 >开云体育在线登录 >由大變強,中國製造怎麽走

由大變強,中國製造怎麽走

更新時間:2015-07-13   點擊次數:1224次

以“互聯網+*製造業(ye) "的結合,來帶動整個(ge) 製造業(ye) 新一輪的發展。發展的zui大動力還在於(yu) 信息化和工業(ye) 化的深度融合,“兩(liang) 化"融合,被認為(wei) 是中國邁向製造強國的關(guan) 鍵所在。
  

                圖為(wei) 廣東(dong) 一家工廠的機械手正在運轉。

  
  “由大變強",中國製造業(ye) 正在邁出關(guan) 鍵一步—6月24日,中國政府網發布了《國務院辦公廳關(guan) 於(yu) 成立國家製造強國建設領導小組的通知》。通知提出,為(wei) 推進實施製造強國戰略,加強對有關(guan) 工作的統籌規劃和政策協調,國務院決(jue) 定成立“國家製造強國建設領導小組"。
  
  在此之前,發布的《中國製造2025》,則明確提出通過“三步走"實現製造強國的戰略目標。
  
  事實上,自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以來,中國製造業(ye) 快速發展並在規模上躍居*,中國也以“世界工廠"的地位立足於(yu) 世界經濟格局中,但製造業(ye) 被明確認定為(wei) 國之根本仍是。而從(cong) 製造業(ye) 大國向製造業(ye) 強國轉變,既是中國的美好願景,更是現實的迫切需要。
  
  不過當前,發達國家紛紛製定以重振製造業(ye) 為(wei) 核心的再工業(ye) 化戰略,推動製造業(ye) 回流;與(yu) 此同時,中低收入國家依靠資源、勞動力等優(you) 勢,以更低成本承接低端製造業(ye) 的轉移,對中國形成“雙向擠壓"的嚴(yan) 峻挑戰。
  
  有分析認為(wei) ,盡管中國有關(guan) 製造強國的頂層設計正逐步完善,但“十三五"期間,上述壓力依舊不容忽視。
  
  “互聯網+製造業(ye) ≠電商
  
  提起製造強國,不得不說的就是“中國製造2025"戰略。
  
  zui近一段時間,這一戰略經常被拿來和德國的“工業(ye) 4.0"比較。有人甚至比喻,“中國製造2025"實質上就是中國版的“工業(ye) 4.0"。
  
  工信部部長苗圩說,德國提出的“工業(ye) 4.0"和“中國製造2025",從(cong) 大的方向上來說,是不謀而合、異曲同工。所謂相同的地方,就是以信息技術和*製造業(ye) 的結合,或者說以“互聯網+*製造業(ye) "的結合,來帶動整個(ge) 製造業(ye) 新一輪的發展。發展的zui大動力還在於(yu) 信息化和工業(ye) 化的深度融合,“兩(liang) 化"融合,被認為(wei) 是中國邁向製造強國的關(guan) 鍵所在。今年以來,“互聯網+"在中國風起雲(yun) 湧,主導了新一波的創新創業(ye) 熱潮。
  
  電子商務是“互聯網+"zui常見的實現形式之一。從(cong) zui初的衣服鞋帽、電子電器,到目前的鋼鐵、化工產(chan) 品,中國的電商發展已在處於(yu) 地位。
  
  以基礎製造業(ye) 鋼鐵為(wei) 例,近兩(liang) 年來,在整體(ti) 大環境不景氣的情況下,行業(ye) 已經湧現了上百家鋼鐵電商平台。在這股風潮帶動下,大型鋼企亦紛紛布局電商業(ye) 務,如寶鋼股份與(yu) 集團共建歐冶雲(yun) 商平台,注冊(ce) 資本20億(yi) 元。
  
  但如果把“互聯網+製造業(ye) ",理解為(wei) 單純發展電商,無疑膚淺了些。寶鋼股份總戴誌浩告訴記者,鋼鐵工業(ye) 的“互聯網+",絕不是在網上賣鋼材這麽(me) 簡單。他指出,過去寶鋼給汽車廠供應鋼材,汽車的用戶需求、市場變化是非常快的,但由於(yu) 企業(ye) 之間彼此隔離,等寶鋼察覺到的時候,已經是兩(liang) 個(ge) 月之後了。
  
  “未來寶鋼希望借助互聯網技術、信息化技術,能夠及時看到汽車廠的訂單,把汽車廠的衝(chong) 壓車間變成鋼廠的生產(chan) 末端來進行管理,通過用戶的新接訂單來決(jue) 定要生產(chan) 什麽(me) 鋼材。這樣就能超越企業(ye) ,站在行業(ye) 的角度來審視資源如何配置,資源什麽(me) 樣的流向是的。"戴誌浩說。
  
  苗圩也指出,未來在企業(ye) 與(yu) 企業(ye) 之間,要建立起工業(ye) 互聯網或物聯網。“任何人之間現在已經可以做到信息的無縫銜接,實時的交流和共享。將來應該在四個(ge) 維度,即物和物、物和人、人和物、人和人之間,做到信息的充分交流和共享。"
  
  比如,的汽車工業(ye) 都把無人駕駛作為(wei) 一個(ge) 發展方向。要實現這個(ge) 目標,就要在車和車之間、車和路之間、車和人之間大量交流信息,要通過信息的運算、大數據的分析,指導車輛該怎麽(me) 樣去行駛,這是一個(ge) 龐大的係統工程。如果實現了,對生產(chan) 力是極大的解放。
  
  一位業(ye) 內(nei) 人士指出,現階段中國的互聯網+,更關(guan) 注的是互聯網入口、流量導入和轉化率,改變的是人們(men) 的消費方式和社交方式。而深層次的兩(liang) 化融合和“互聯網+製造業(ye) ",將改變中國企業(ye) 的生產(chan) 方式。
  
  智能製造成主攻方向
  
  “中國製造2025"還提出,將通過政府資金引導、整合資源,推動實施國家製造業(ye) 創新中心建設、智能製造、工業(ye) 強基、綠色製造、裝備創新等5項重大工程,解決(jue) 長期製約重點領域發展的關(guan) 鍵共性技術,突破一批標誌性產(chan) 品和技術,提升中國製造業(ye) 的整體(ti) 競爭(zheng) 力。
  
  這其中,智能製造被認為(wei) 是一個(ge) 主攻方向。苗圩表示,要突破數控機床、工業(ye) 機器人等智能製造裝備和智能化生產(chan) 線的關(guan) 鍵核心技術;加快可穿戴產(chan) 品、智能家電、服務機器人等智能化產(chan) 品的研發和產(chan) 業(ye) 化;推進重點行業(ye) 智能製造單元、智能生產(chan) 線、智能生產(chan) 車間和智能工廠的建設。
  
  事實上,市場已經感知到了這一點。今年以來,中國*家機器人上市公司—新鬆機器人,股價(jia) 大漲220%。
  
  新鬆機器人總裁曲道奎表示,在2008年以前,中國基本上沒有機器人產(chan) 業(ye) 。但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和用工荒的蔓延,2013年中國已成為(wei) zui大的工業(ye) 機器人市場。近10年來機器人成本以每年5%的速度下降,而勞動力成本以每年10%的速度增長,前者的比價(jia) 優(you) 勢愈發突出。
  
  雖然總量很大,但中國的機器人密度非常低。統計顯示,萬(wan) 名工人的機器人擁有量,中國是23台,平均水平是58台。“中國99%以上的工作還是人力在做,未來機器人替代1個(ge) 百分點,就是一個(ge) 非常巨大的市場。"曲道奎說。
  
  與(yu) 曲道奎說法對應的,是一些傳(chuan) 統製造業(ye) 發達地區紛紛開展的“機器換人"行動。今年3月,廣東(dong) 省政府印發的三年行動計劃提出,力爭(zheng) 至2017年末,累計引導2萬(wan) 家、超過50%的規模以上工業(ye) 企業(ye) 完成新一輪技術改造,推動1950家規模以上工業(ye) 企業(ye) 開展“機器換人"。
  
  佛山凱恒電機有限公司行政部陳宇說,通過安裝機器手替代人工,一年多來企業(ye) 產(chan) 能提高了50%,人員節約了70%,“未來可以此為(wei) 基礎實現跟物聯網的對接,發展出信息化水平更高的製造能力。"


  
  關(guan) 鍵技術產(chan) 品的“卡脖子"現象
  
  根據“中國製造2025",中國將推動重點領域突破發展,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產(chan) 業(ye) 、數控機床和機器人、航空航天裝備、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、*軌道交通裝備、節能與(yu) 新能源汽車、電力裝備、農(nong) 機裝備、新材料、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重點領域。
  
  在業(ye) 內(nei) 人士看來,這產(chan) 業(ye) 都不同程度存在一個(ge) 問題,即關(guan) 鍵技術、關(guan) 鍵產(chan) 品的“卡脖子"現象。
  
  比如,芯片是以集成電路為(wei) 代表的信息技術產(chan) 業(ye) 的核心。作為(wei) 電子製造業(ye) 大國,中國每年要進口約2100億(yi) 美元(1美元約合6.12元人民幣)的芯片,花在芯片上的外匯甚至超過了石油。更關(guan) 鍵的就是,在集成電路方麵,中國還麵臨(lin) 一些西方國家的出口限製,對整個(ge) 電子信息產(chan) 業(ye) 的發展形成了zui大的一個(ge) 瓶頸。
  
  正因為(wei) “缺芯"之痛,2014年以來中國先後出台了《國家集成電路產(chan) 業(ye) 發展推進綱要》,並成立了千億(yi) 元規模的國家集成電路產(chan) 業(ye) 投資基金。“從(cong) 之前的千億(yi) 扶持計劃,到‘中國製造2025’,中國半導體(ti) 產(chan) 業(ye) 麵臨(lin) 的發展機遇,隻有抓住這個(ge) 時間窗口才能重新定義(yi) 市場格局。"中國半導體(ti) 行業(ye) 協會(hui) 秘書(shu) 長徐小田表示。
  
  中國的芯片企業(ye) 也開始大規模並購重組,以提升自身的競爭(zheng) 力。2013年以來,紫光集團先後收購展訊和銳迪科,並獲得英特爾入股,成為(wei) 國內(nei) 芯片設計行業(ye) 的*;2014年年底,長電科技收購新加坡星科金朋後,有望進入芯片封裝產(chan) 業(ye) 的前五。
  
  在另一個(ge) 飛速發展的領域—節能與(yu) 新能源汽車,中國企業(ye) 也開始向關(guan) 鍵技術、關(guan) 鍵產(chan) 品發起攻關(guan) 。
  
  2014年,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產(chan) 量達到8.4萬(wan) 輛,同比增長300%以上,進入井噴模式。與(yu) 傳(chuan) 統汽車不同,新能源汽車的核心是電池、電機和電控三大係統。其中,電控係統的核心元器件IGBT,大量依賴進口,市場主要掌握在德國英飛淩和日本三菱等企業(ye) 手中。
  
  斯達半導體(ti) 執行官沈華博士表示,核心元器件依賴進口,對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產(chan) 業(ye) 造成了兩(liang) 大影響:一是外資供給國內(nei) 廠商的元件都是標準品,不能實現定製,這就造成國產(chan) 新能源汽車的電驅動係統,不僅(jin) 體(ti) 積大,而且功能不夠好。二是在生產(chan) 任務緊的時候,國外供貨不及時,影響國內(nei) 企業(ye) 的開發節奏。
  
  瞄準這個(ge) “卡脖子"問題,從(cong) 英飛淩回國創業(ye) 的沈華很快開發出用於(yu) 電動汽車的國產(chan) IGBT,打破了外資的壟斷。“IGBT國產(chan) 化後,國外產(chan) 品應聲降價(jia) ,從(cong) 原來的4500元降到3000多元。我們(men) 有自信,在技術和產(chan) 品上不輸於(yu) 老外。現在的問題是,有些國內(nei) 廠商對國產(chan) 元件仍有歧視現象,在采購時指明要求是國外產(chan) 品。這種觀念的轉變,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。"